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浪潮中,百洋股份(股票代码:002696)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持续创新能力,走出了一条从区域性水产企业向全产业链食品集团转型的典范之路,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企业,历经二十余载的深耕细作,已发展成为集水产科技研发、饲料生产、食品加工、生物工程、环保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,其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。
水产行业的破局者(1999-2010) 百洋股份的前身可追溯至1999年成立的南宁百洋饲料有限公司,在创业初期,公司创始人敏锐捕捉到广西作为中国重要水产养殖基地的战略机遇,将战略重心聚焦于水产饲料领域,通过引进德国饲料生产工艺,结合本地水产养殖特点,成功研发出适合南方气候的膨化鱼饲料,迅速打开市场缺口,2003年,公司建成广西首个万吨级水产饲料生产线,年产能突破10万吨,市场占有率在广西地区达到35%。
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企业的技术基因,2006年成立的百洋水产研究所,与中山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,在罗非鱼营养配方、病害防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其研发的"罗非鱼专用饲料"使养殖周期缩短20%,饵料系数降至1.3以下,推动广西罗非鱼养殖规模从2005年的12万吨增长至2010年的30万吨。
产业链延伸与资本运作(2011-2018) 2012年深交所的成功上市,标志着百洋股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,上市募集的3.8亿元资金中,60%投向食品加工项目,开启从饲料供应商向食品制造商的转型,公司在北海投资建设的现代化水产品加工基地,引进丹麦自动分级系统、日本IQF单体速冻设备,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,产品出口拓展至美国、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这一阶段的战略布局具有里程碑意义:2015年收购云南新海丰食品,完善西南地区产业布局;2016年与全球水产巨头Marine Harvest建立战略合作,引入三文鱼养殖技术;2017年投资2.3亿元建设生物工程中心,开展鱼胶原蛋白肽提取技术研发,通过纵向整合,公司形成"种苗-饲料-养殖-加工-销售"的全产业链闭环,原料自给率提升至65%,综合毛利率从上市初期的14.3%提升至2018年的21.6%。
科技创新驱动的二次转型(2019-2023) 面对消费升级和环保监管的双重挑战,百洋股份启动"科技+"战略转型,在养殖端,建成国内首个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,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监测、自动投喂、疾病预警的智能化管理,单位水体产量提升3倍,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0%,2020年推出的"鲜冻锁鲜"技术,使水产品解冻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5%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环保板块成为新的增长极,公司自主研发的"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",通过生物膜反应器+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,使处理成本降低40%,在广东、海南等地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,2022年成立的百洋环境科技公司,当年即实现营收1.2亿元,占集团总营收比重提升至8%。
双循环格局下的战略创新 在新发展格局下,百洋股份构建起"内外双轮驱动"的市场体系,出口业务方面,通过获得BAP、ASC等国际认证,高端产品在欧美市场份额提升至12%;内销市场打造"百洋鲜生"品牌矩阵,开发即食鱼糜制品、速烹调味包等60余个SKU,2022年电商渠道销售额突破3亿元,年均增速达150%。
技术创新持续加码,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2.1%提升至2022年的4.3%,与中科院海洋所共建的联合实验室,在藻类活性物质提取领域取得突破,开发出具有抗衰老功能的海洋肽产品,2023年启动的"蓝色粮仓"计划,规划建设10个深远海养殖平台,预计可形成年产5万吨优质蛋白的生产能力。
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,企业仍需应对多重挑战,国际贸易壁垒加剧导致出口退税收益减少,2022年出口业务毛利率下降2.3个百分点;大宗原料价格波动使饲料业务成本增加15%;环保投入持续加大影响短期利润表现,对此,公司采取三方面应对措施:一是建立原料期货对冲机制,锁定60%的豆粕、鱼粉采购成本;二是调整产品结构,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45%;三是创新融资模式,发行绿色债券募集5亿元用于环保项目。
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,百洋股份提出"2025战略":投资8亿元建设智能化中央厨房,布局预制菜赛道;与顺丰冷链共建分布式仓储体系,实现48小时全国直达;推进"碳足迹"认证,计划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,这些举措不仅将推动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大关,更将为水产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样板。
其发展历程给予行业三点启示:一是坚持科技创新驱动,累计获得专利187项,其中发明专利53项;二是注重全产业链协同,通过纵向整合使综合运营效率提升30%;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,近三年累计投入环保资金2.8亿元,带动产业链200余家养殖户实现绿色转型。
从珠江之畔的一家饲料厂,到市值超80亿元的上市公司,百洋股份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中国农业企业的进化逻辑,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交织的新时代,这家企业正以"科技+产业+生态"的创新模式,书写着中国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,其经验表明,传统农业企业只要抓住技术创新、产业链整合、可持续发展三个关键点,完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。
有话要说...